教书育人没有“优化大师”


来源: 株洲新闻网

教书育人没有“优化大师”


【资料图】

文/夏熊飞

【“教育是做人的工作,也是由人来做的工作。】

孩子中午不午睡,扣分;坐姿不正确,扣分;周一不穿礼仪服,扣分……记者调查发现,一款覆盖3000万学生的教育类App“班级优化大师”在全国部分中小学校应用甚广。这款App记录学生在校的几乎全部行为表现,并通过加减分给学生排名,公开评比。有的学校排名结果还与评先评优挂钩。不少家长、学生对此产生新的焦虑。

“班级优化大师”,名称与常见的电脑、手机优化App着实非常类似,开发与使用者的初衷想必也是实现教书育人的“一键优化”。电脑、手机轻轻一点就能实现优化,可一个班级的管理、一名学生的教育,岂能靠一款App来“优化”,如此教书育人全然没有把学生当成活生生的人,而是物化成了被要求只需服从、按固定程序行事的机器。

学生在校园的日常行为是否需要被关注与评价?答案显然是需要。因为这是老师掌握学生动态,进而有针对改进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依据。这一切有赖于老师的用心与投入程度,只有对学生真正用心用情,才能敏锐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之处。

这样的动态掌握如果引入“班级优化大师”等App,将学生的一举一动皆量化打分,自然是更加高效,毕竟软件、大数据比老师的日常观察、理性分析要精准得多。可在“优化大师”们的眼中,学生只是一个个被等着加减分的“对象”,如此量化考核无疑是在将人物化,学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的关注与关心,有的只是时时需要小心的扣分踩雷点位。只见数据不见人,也难怪会有孩子“因此厌学,不想上学,觉得学习无趣”。

教育数字化是大势所趋,善用各类数字化工具也是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之举,可这一切的前提是为学生服务,而非只是为了老师、学校的管理方便,把学生异化成优化工具中的数据与分数。“教育是做人的工作,也是由人来做的工作”,自然就不该有什么“优化大师”,只有时刻谨记这一宗旨,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明白“优化大师”类App滥用的危害并对其敬而远之。

[责任编辑:]